moto最近又火了——自打模块化设计的moto z一发布,铺天盖地的广告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它鼎盛时的样子。笔者也是个moto迷,所以一直等着有机会能好好体验下这次的旗舰机。
可拿到moto z和哈苏相机模块后,笔者却发愁了,究竟该按照什么标准评价它呢?是拍照手机,还是卡片相机?不如先放下给它归类的想法,还是先来看看这个组合相比于常见的拍照手机,究竟有哪些优缺点吧。
优点:
1、有了哈苏的品牌介入,立马逼格高了一个档次有木有?!(笑)这个可以算得上是在产的哈苏照相器材中,最便宜的了。
厂商还为拍照模块与手机设计了专用的外套,大大的“h”与哈苏通常的logo完全一致哦。
2、哈苏模块上的传感器大小是1/2.3英寸的,“笑傲”目前大多数手机拍照传感器。
3、单个像素单元大小1.55μm,同样非常领先。
4、10倍光学变焦,10倍光学变焦,10倍光学变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效焦段为25mm-250mm。
10倍光变镜头伸出效果。
5、光学防抖(拍照模式) 电子防抖(视频模式)。
6、氙气闪光灯(补光效果要好于led闪光灯)。
哈苏模块硬件参数
7、独立快门按键 流线手柄(手感与握持稳定性好于其他手机)。
有了独立快门按键和凸出的手柄,加载了哈苏模块的moto z手感一流,基本与卡片机拿在手里的感受一致。
8、免费使用哈苏的 phocus 软件来处理照片(逼格再次提升)。
9、独立对焦辅助灯(暗光对焦表现大幅提升)。
暗光环境中,有对焦辅助灯的帮助,moto z的对焦速度和成功率都令人满意。
缺点:
1、即拍照又打电话的情况下,电量供应是个短板。
2、加上模块后,手机原本轻薄的体积优势瞬间消失。
独立模块 10倍光学变焦,让手机的轻薄优势瞬间消失。
3、由于镜头位置问题,一般的手机支架夹子没法用了,模块上又没有三脚架螺口……(这个缺点明显限制了它在长曝时的使用范围)
把上面的优缺点细细过一遍,或许你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还算是手机么?
嗯,这个问题我们不着急回答,还是先看看它的拍照表现吧。(以下样片可点击放大)
哈苏模块拍出的样片,色温都有些偏冷。尤其是在拍摄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这种色温倾向更加明显。
与以往moto的手机相比,这款拍照模块的色彩也略显平淡。
同时也因为可以不太顾忌体积来设计镜头结构,它的微距表现也值得称道。
更大的感光传感器面积和更大的单元像素尺寸,带来了更好的夜景效果,iso 1100时画面噪点和细节表现都要好于同期其他品牌手机。
它的10倍光变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直观对比下就知道了。
看来看去,这都不像是拍照手机。
它能够同时存储raw和jpg文件,既方便了快速分享,又照顾到后期调片的需要。
究竟该如何看待moto z上这款哈苏“加持”的摄影模块呢?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描述,那就是——一部移动智能化了的小卡片机。从硬件规格,以及实际拍照效果来看,它都没有超过卡片机的表现。但这种设计思路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如果你首先考虑到它是一部手机,那么“轻便、好操作、完全满足社交分享需要”等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再者,一般的卡片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软件部分是固定的。在功能和特效上,厂商设计了什么,用户就只能使用什么。而手机拍照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软件的丰富性,电脑上复杂而难以掌握的后期处理特效,在手机上早已变成点一下就能获得。moto z的附加摄影模块,倒是可以理解为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一部卡片机”的软件功能。拍摄、后期处理、即时分享,这些环节在moto z 摄影模块上可以一气呵成地实现。如此想来,我们是不是就发现了这个组合的优点了呢?
只是目前的软件似乎还不太稳定,偶尔会出现相机故障的提示。
换个方式分析,手机摄像头最大的短板在于焦距固定(当然之前也有使用可变焦镜头模块的手机出现,但体积硕大。如果时时刻刻揣在兜里,实在是不够方便)。moto z的摄影模块,也可以看作让手机具备了可变焦镜头。而且它的体积是可变的。手机可以单独揣在兜里,摄影模块可以放在包里。这样又解决了随时使用手机电话所要求的便捷性和轻量化。
实事求是地说,独立拍照模块给moto z带来的确实是领先于同类产品的拍照体验。但这种领先其实从某些角度来看,并没有抓住用户的痛点:与不少卡片机相比,它算不上优秀,那为什么不单独买个卡片机来用呢?那样的话,不但电量不足的问题没有了,还可以选择成像品质更高的机型,拍个夜空星河什么的也更方便(卡片机几乎都有脚架螺口)。笔者唯一能确认moto z这种组合的优势是:分享照片的便利性要好于卡片机。
不过好在这个哈苏拍照模块的价格并不算贵(相对于哈苏品牌其他产品的定价来说),2299元的定价,基本与一款不错的卡片相机持平。如此说来,这也算是普通大众能买到的最便宜的“哈苏相机”了。
除了它,你还能找到更便宜的哈苏么?
近些年,moto的一直在求新求变。在安卓刚刚兴起的那些年,moto手机在行业内还是占据了相当靠前的位置,优秀的工业设计和软件开发所积累下的口碑仍是moto一笔巨大的财富。无论在欧美还是在国内,moto都曾是行业各家企业努力看齐的标杆之一。
谷歌安卓掀起的开源化浪潮,改天换地般地影响着整个手机行业乃至所有智能化终端领域。诸如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夏普、索尼等手机领域的巨头们,先后被这场飓风席卷,或步履艰难,或踉跄倒地。国内的华为、小米、魅族、oppo等一大批后期新秀,借住安卓的发展,疯狂抢食着“智能手机”这一庞大的市场。而作为传统移动设备制造商,moto也难免会感受到来自各方竞争的压力。
moto最近的种种尝试,努力求变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用户要的究竟是什么?这并非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可以通过企业的引导,不断产生新的热点。这次我们看到了顶级品牌间合作产生的灵感火花。期望这种创新能有更多的产品延续下去。
举报 收藏 点赞 分享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