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再现:<二更>视频中的传统文化》—中国摄影报-亚博安卓下载

2023年2月2日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融入与再现:<二更>视频中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潘柏

随着移动媒体成为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最主要载体,短视频成为公众日常最为频繁的应用之一。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极容易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学者唐绪军等人在2014年高度总结了“微传播”的特性:“以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受众明确、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征”。短视频传播成为“微传播”时代的佼佼者,应用人数在网络使用者中占比日渐攀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在互联网的各类应用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的使用率高达88.8%。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短视频应用中,《二更》视频虽以“平民”面貌示人,但却凭借优质内容在短视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二更》累积发布的7000多部视频中,不乏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

平民故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更传媒成立于2014年11月,因其在每晚“二更”(21-23时)时分推送一部原创视频而得名。《二更》作品多聚焦于普通人物的故事,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故事,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片段。在这些平民故事中,观众却总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

微纪录片《戏比天大》片长不足5分钟,讲述了18岁的豫剧老师张帅的故事。通过拍摄一个普通女孩学戏教戏的日常生活,看到豫剧艺术在新时代儿童身上再次获得新生。《针线里的3d云南》用4分钟的镜头,展现滇秀非遗传承人祖玉兰的精巧技艺,以及将民族刺绣工艺进行创新的先进理念。《戏梦年华》让观众看到的是上海昆剧团青年昆曲演员蒋珂如何克服最初选择学习昆曲时的心理障碍,继而成为一名职业昆曲演员的过程。《织布机的声音》里观众能够看到手织布工艺非遗传承人郑芬兰从母亲、外婆那里学到如何应用到如今的日常生活之中,看到织布、茶染、晾晒、裁剪、缝纫如何承载了手艺人的技艺。

透过这些和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的个体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代中传统文化的现状。比如《戏梦年华》中,蒋珂对昆曲的学习经历了不想去,到遵从命运安排,再到希望观众能认可并接受昆曲这样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时代潮水的冲击,正在让传统文化褪色或者变异。“你没看到其他的剧种,就开始排一些现代的东西,或者改变它本身的样子,为了迎合观众。我希望不管怎么样,昆曲不要有这一天。”蒋珂在镜头中的旁白,既道出了传统文化目前的处境,也表达了年轻一代传承者的觉悟。一个普通昆曲演员的经历,通过镜头展示出来。视频呈现的不仅是昆曲这种艺术形态,而是把昆曲作为一个普通女孩的职业进行展现。同样,在《戏比天大》中,豫剧既是可以登上春晚舞台的传统经典戏曲样式,更是张帅的所有生活。

就选题的贴近性而言,以普通人的故事去表现传统文化,既不像教科书一样严肃,也不会因为曲高和寡而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越是处在变革中的时代,所有人越是希望在这个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不变的方法论和原理。”这是作为一名普通昆曲演员的感悟,通过她的内心独白,观众看到的是演员的真情流露,而不是冰冷的说教。我国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普通生活融合并不紧密,无法成为可以日常观赏的文化样态。以昆曲为例,这是通过舞台演出才能达到更好的欣赏效果的戏剧艺术,但普通人即使偶尔欣赏昆曲表演,也无法对这一传统艺术形态产生深刻的认知。可是当“昆曲 普通人 短视频”三元素进行组合的时候,昆曲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生活的主角,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给更多普通人看。用真实记录的镜头,呈现普通人经历的酸甜苦辣,才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

作为社交中介物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二更》已经发布的视频作品中,除了以微纪录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之外,观众还能从其他主题的短视频作品中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像。

短视频作品《金陵岚院》以私人园林岚园为取景地,讲述园主人杨帆和妻子亚岚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岚园曲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朋友们会不定期聚在岚园进行昆曲表演。而每次的参与人员,不仅是杨帆亚岚的好朋友,南京文化圈里的名人,也都是昆曲爱好者。他们聚在一起听戏、唱戏、讨论戏,昆曲成为朋友之间加深交往的社交中介物。短视频把这些朋友举办曲会的内容制作进去,昆曲似乎成为视频故事的点缀元素。其实这不但不会削弱昆曲的艺术性,反而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昆曲爱好者与昆曲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金陵岚园》实际上也借由“岚园曲会”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兴盛的另一种可能,即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社群活动,会成为新兴媒体的线上传播内容,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互联网作为后大众传播时代最盛行的媒介形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生活于其间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服务的对象之间还是会出现不相匹配的地方。其中,传统文化受众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与后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行为意义上的脱节都显示出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其实存在间隙。“短视频 传统文化”其实是在努力弥合这种间隙,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互联网生态中。

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再现

短视频由于时长有限,如何更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传统文化最核心最精华的内容展示出来,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对短视频所传播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观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到碎片化的传统文化元素,这完全符合新媒体时代的观众需求。在《二更》视频中,多数视频都会通过一些并行和相反的影像进行组合,这种内容展现方式,虽然会造成视频内部结构的不连贯,但却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更龙江》板块中的《戏精》,重点表现了京剧中的水袖、京胡、绣花鞋、花脸等元素。短视频对传统文化的再现,要经历拍摄、剪辑、配乐、后期加工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无疑要对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进行筛选和重新拼贴。从传播本质来看,这种剪辑和拼贴极具后现代的特质,不再通过完整的过程和文本来展现事物。现代生活节奏快,而人们依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却不愿花过多时间关注和探究,所以要求视频内容短小精悍有内涵,观赏性强。从本雅明的观点来看,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再现也并非坏事,只要能够通过一种工具“启蒙、唤醒大众”,就实现了它的效果。

短视频作为近几年来新兴的传播形式,是“应时而生”的创新型产物。短视频以其时长短小、内容精悍的优势,满足用户碎片化的时间需求以及娱乐需求,逐渐开始受到用户的喜爱,变成时下高流量的应用。以《二更》视频为一个个案,观察到的是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进行再现和传播的现状。在未来更深入的研究中,作者将把目前短视频应用结合起来进行比照,以便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之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