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应在文化扶贫中注册打卡》—中国摄影报-亚博安卓下载

2023年2月2日

登录|注册

文章详情

《民俗摄影应在文化扶贫中注册打卡》

发布时间:2019-11-15  作者:刘冻

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已成功举办三届。在“2019第四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征稿中特增设“精准扶贫中的凤凰”全国摄影大展,以展现精准扶贫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主题活动中的优秀摄影作品。这正是“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以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展现精准扶贫工程的成果,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56个民族心连心的可喜局面,继续巩固和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汇聚国内外的优秀民俗摄影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展现我国美好形象为主题活动的展旨。

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所以要以民俗摄影为主导、民俗摄影者为先锋、民间工匠及民族文化传人为生力军,唤醒乡村传统文化的活态记忆,为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注册打卡。同时,要以民俗摄影为抓手聚集扩张各民族浓烈的民俗人气,让传统的民俗文化走向世界,从而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定各民族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这才是民俗摄影的作用与魅力所在。

民俗摄影要用摄影手段去反映人类的生活习俗,这是人类认识自己、了解昨天的一扇窗。更何况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多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消失,仿佛在提示我们要回头望一望。摄影人要把发掘抢救、拍摄整理、保存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来抢救那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采风、猎奇之上。因此,民俗摄影的价值除了摄影美学价值以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价值,历史研究价值。

民俗题材应具有较深厚的民俗内涵,创作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其内容应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范畴或一个事象而展开的情节链条。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反映动态民俗事象时,应注意每一幅照片所体现的应是各阶段中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即通常所说的关键一瞬,精彩一瞬。

民俗摄影是由本身的宗旨、使命和特性所决定的。其使命是全面记录、展现、发掘、抢救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而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题材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科研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所以,民俗摄影作为最直观最有效的宣传表现手段,理应成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摄影者需要的一项重要文化工作。民俗摄影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市场机遇,这能紧扣精准扶贫主题,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力农村改变村容村貌和践行新乡风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从1993年12月成立的文化扶贫委员会开始的,当时许多人还不了解文化扶贫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贫困地区的农民在摆脱贫困时有两个障碍: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就缺少发展经济的能力。现在文化扶贫方式有很多,如“乡村书屋”“送戏下乡”等系列工作,均丰富和改善了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

文化扶贫的意义在于“治贫”必先“治愚”,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文化扶贫工程不是单一地就文化抓文化,而是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与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要求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不仅能使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而且能够使文化更好地与之同步协调发展。

开拓农村的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增强,文化功能负荷在增值。一方面是各种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文化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而是要在更大范围内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据非官方统计,全国目前大部分旅游景点,尤其是山水类和民俗型旅游景点,最早发现、宣传出来的当属摄影者们。美景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应该是在路上,旅行也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在感受沿途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优秀的风光和民俗摄影家们多产于旅行摄影者之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些民俗文化开始逐步消逝,所以在民俗摄影者的眼前和脚下,肩负着寻找历史,挖掘文化,继承传统的社会职责与担当,其中公益性文化扶贫就是迫在眉睫的重大文化保护工作和任务。

几年前,军旅摄影家贲道春和刘俊,到安徽省泾县昌桥乡的孤峰村,发现曾与宣纸、毛笔、茶叶一起,并称“四大特产”的油布伞,只仅存郑家伞坊一家了。

1991年,郑国民自筹资金,创办了个体油布伞厂,可是市场让郑国民苦心孤诣,面对这门濒临失传的制伞手艺,感叹着已无法再经营下去了,快“伞”(散)了。面对郑坊主的苦恼和叹息,贲道春、刘俊鼓励他振作起来坚持下去,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让郑坊主明白丢掉的不只是一把伞,而是一门中华绝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尽快把伞文化盘活。

随后,摄影人用镜头记录了巨大伞面的油布伞,被涂上桐油的伞衣呈现出的特有黄色,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别样的美感。同时,他们还拍下制伞师傅们紧张而有序的打眼、穿线、组装伞骨的工艺流程,临走还买下不少把伞。贲道春和刘俊回到南京后,认真制作出以伞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分别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发送传播。同时,把这些作品投入摄影作品征集之中,让更多的摄影者慕名到伞厂拍摄和宣传。

不到3年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摄影师到伞厂拍摄,佳作不断出镜,引来了作家、画家,更多的是各类剧组的关注。由于摄影作品的力度宣传与推广,让伞坊慢慢地活了,市场也随着伞文化的传播,良好地经营起来。如今,油布伞厂现已成为了安徽泾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

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地大力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及“培训+传承”等工作,取得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许多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主动招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

民俗摄影作品必须深接地气,当万幅照片洋洋洒洒辉映凤凰古城时,带来了国内外知名摄影家、策展人的学术展览,并从多个维度解析着主题,这不仅可以用直观可感的影像形式来展示自然之秀和人文之美,而且彰显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图景和豪迈步伐。同时,又以民俗摄影搭起了融汇世界的桥梁,开阔视野互动往来,引入具有国际水准的民俗摄影精品。

一个地方要脱贫富起来,经济、交通等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吸引,这需要一种特殊的集体心态。这种心态,简单说来,就是对于一切美好事物都有一种吸纳、呈示、保护的欢乐,不管它来自何处。对于一时还不能辨别美好还是不美好的事物,也给予存在的权利。

往后,我们还应该在文化扶贫的持久战中,把各地各民族的优秀民俗摄影作品汇编起来,建成能为人类文化作贡献、有作为的真正宝库。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要完成如此大业,我们需要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志同道合的热情朋友的加盟,让民俗摄影走向世界,在世界民俗文化中占有当之无愧的一席,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网站地图